北京:(010)53355933 (9:00-18:00)

亲属签证扩容背后:《尊严法案》的家庭团聚困局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 13:15   阅读量:5

2025 年《尊严法案》中,亲属移民条款的调整看似充满温情 —— 将探亲签证范围扩大到叔侄、祖父母,允许跨国婚姻配偶境内调身份,但细究之下,这些政策善意却暗藏诸多限制,勾勒出美国在家庭团聚问题上的矛盾心态。


婚姻移民的改革堪称突破性进展。过去,非法移民与美国公民结婚后,必须出境申请身份,常遭遇 3 年或 10 年的入境禁令,“结婚即分离” 成为常态。新法案允许这类配偶在境内直接调整身份,还可申请 “回美证” 自由出入境,从制度上终结了 “法律婚姻却两地分居” 的荒诞现实。这对无数被身份问题撕裂的家庭而言,无疑是一道曙光。


亲属探亲签证的扩容同样值得关注。法案将覆盖范围从直系亲属延伸至旁系亲属,90 天的有效期让跨国家庭有更多时间相处。这种调整既回应了移民社区的强烈诉求,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“链式移民” 的争议 —— 短期探亲不涉及居留权,却能满足基本的家庭情感需求。


但政策的温度仍有边界。最明显的限制是 “尊严身份” 持有者无权为亲属担保移民,意味着通过缴费获得居留权的人,其海外亲属仍被挡在国门之外。他们可以合法工作、自由出入境,却无法让家人共享这份 “尊严”,形成 “个人合法却家庭分离” 的奇特处境。

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 “贡献优先” 与 “家庭纽带” 的价值冲突。法案给 “梦想者” 和高技能移民的亲属开通绿色通道,却对普通移民的家庭团聚设置重重障碍。这种倾斜背后,是将移民家庭视为 “社会资源” 而非 “情感共同体” 的实用主义逻辑 —— 只有被认定为 “有价值” 的移民,其家庭纽带才值得被尊重。


这些看似进步的条款,最终可能沦为 “选择性团聚” 的工具。当家庭团聚的权利与移民的 “身份等级”“贡献程度” 挂钩,美国移民政策中 “家庭价值” 的叙事,正悄然让位于功利性的筛选标准。这场包裹着温情的改革,实则在亲属移民领域划出了更清晰的界限:有些人的家庭值得被善待,有些人的团聚则需继续等待。